水满则溢,月盈必亏,人人都知,但这样二律背反的道理未必是人人都懂得。有时候,善意并不是盲目给予,一味添柴,取暖的火源只会变成吞噬一切的恶魔。
乞者虽独臂,但他仍有生存能力,母亲只是教给他生存的方法而已,至于母亲最后的拒绝,仍然是在捍卫她心中的法令:善不需要盲目。
而盲目给予造成的恶果,只会像打开潘多拉魔盒,那样覆水难收。他,穷尽一生,资助山区孩子上大学,却只在病危之际,收到了大学生的一句质问:为什么没有接着给钱?固然,这样的结局使人心寒,可是追溯源头,还是因为,他选错了给予的方式。如果当初,他教会学生,怎样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世界,那么,他也不会在弥留之际,看到自己一生堆筑的信念大厦的崩塌。可笑,可悲,可叹。
在精神层面的适当给予,远比物质的无限索取更有建设性作用。授人以渔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知晓,不必赘述。可这样浅显的道理显然暴露了现代社会的缺陷,人们一味索取物质,不知疲倦,没有上限,而有人看似大方的施舍,也充满讽刺,于人,于社会毫无贡献,于己也只有一时的物质享受或是仅仅别人的感恩戴德。真正的善行是以自己强大的精神力量影响并感染他人的行为。物质终有一天会枯竭,但是精神却可以源源不断。历史的扉页上终究不会写满物欲的奢靡,只会留下令人口齿噙香的佳话。
在精神上,小小的给予也会是巨大的财富。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品尝尘世的悲欢,找寻生命的无限,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伟大。而善意的告诉别人前进的方向,则可能会让他们迷失路上的风景,反而招来埋怨。而将给予巧妙的转化为教育,是善意的最高境界。将潜移默化的言行作为教育别人的模版,才是别具一格的伟大。母亲即是这样做的。既然善不需要盲目,她最后也就拒绝了乞者的好意,这难道不是对她的信念的最好实践吗?而如今,假托善意的给予更是泛滥,在你们,满怀信心而又盲目地投身于公益事业,又有谁询问过他们是否需要帮助?需要怎样的帮助?又有谁在乎过他们的自尊呢?这样的给予,不仅盲目,而又多余。
请摘去眼睛上蒙着的黑布,用心去描摹善意的轨迹,在心中刻下给予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