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烈日没收了风的清凉,路面被太阳晒得发白,热浪笼罩着整座城市,树叶蔫头耷脑,街上行人稀少。博物馆后院,人头攒动,树木稀疏的林间空地上,地面上赫然出现了一个探方,一群“小考古专家”站在探访四周,等待挖掘“文物”。
看到这个场景,让人不禁想到《探索发现》里的文物发掘节目。现在,我们将参与发掘文物的过程。我在想,深埋在泥土里不见天日几百年、上千年的文物,即将大白于天下,它们是不是很激动,很兴奋呢?我的心跳也禁不住“怦怦怦”加快了速度。
手套、小铲子、毛刷、相机、记录本,一样不少,分发给两组“考古专家”。这群“专家”都十一、二岁,在社科部王老师的指导下,分两组开始工作。首先,进入探方挖掘。据说,左右探方土层里都有文物埋藏。大家半蹲着,手拿小铲子一寸一寸挖图寻找。每一双眼睛像探测仪一样扫描着脚下的泥土。突然,一位“专家”惊叫道:“这里有情况!”,只见她刨开的小坑里出现了一个青绿色的东西,看起来像青铜器。大家围过去看,“我猜这是青铜器。”“说不准是玉石!”,议论纷纷。王老师建议她用毛刷进行清理。
一件文物已被发掘,我们羡慕不已。大家迅速回到自己的挖掘点,继续寻找文物踪迹。我也加快了节奏,一铲,两铲,三铲,我挥铲如雨,期待“惊喜”降临。幸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忽然,铲子碰到一个硬东西。我把铲子慢慢提起来,放在一边,赶紧用手刨土。一个棕红色的东西出现在我眼前,我觉得是红陶器物。我用毛刷清理文物上的泥沙颗粒,刷呀刷,手酸了,腿麻了,汗水顺着脸颊滴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看见了陶器的一角。此刻,真希望有一把大铲子,一铲子就可以铲起它来,就不用这么费时了。王老师看我“粗暴”刨土的动作,叮嘱我:“挖掘文物是个细致活,不能图快,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损坏文物。”原来,文物的发掘真不是轻松的活啊,这真是考验耐性的苦差事!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我看到了这件文物的真面目——红陶半身佛像。接下来,我们拍照,记录文物的其他信息,最后将它装入透明的文物塑料袋中,于是,这件据测是2500年前的“文物”便横空出世了。
后来,我们从探方里又陆续“出土”了十几件“文物”。看着贴上标签,带着泥土的“文物”,我大家的疲劳烟消云散。我们这些“考古学家”像在寻宝,“考古之旅”虽然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我们解开了一件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挖掘虽然艰辛,但我们累并快乐着,惊喜着。
如果文物会说话,他们又会怎样评价我们这群“考古学家”呢?
中学生写作指导、写作素材、优秀作文以及有奖活动尽在“作文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