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爸爸妈妈的生日,你知道吗?这样的问题,日前出现在武汉某学校国际部的面试考题中,难倒了200余名前来报考的初三学生,占比约九成。有家长质疑,这样的考题“太奇葩”。
除了让孩子说出亲人的生日,同类的面试题还有“你了解你父母是干什么的吗”你了解“最近他们工作上的困扰与喜悦吗”等等。同样的,很少有孩子说起自己的父母能侃侃而谈。被这样的考题考倒,难受的是孩子,难堪的却是家长,出问题的则是躲在“素质教育”背后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在笔者看来,孩子说不出家长的生日,并不是孩子的错,更多的问题,可能出在家长自身。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否以身作则,是否关心自己的父母,是否注重与自己父母的沟通交流,都会成为孩子模仿与学习的蓝本。“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良性的互动,由亲情引发,由责任助推,由两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完成,它需要时间培育、需要耐心感受、需要情感体会。然而,这些促进家庭教育的元素——时间、耐心、情感——在当今的社会,却渐渐成为一种奢侈品。为了让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用来感受亲情互动与家庭责任的时间,被家长们无限制地拨给了狭义的“学习”,导致成长期的心灵天平严重失衡。对于一个将亲情视作理所当然、基本没有时间思考“感恩”的孩子,要说出亲人的生日,实在是太难了。
不知道父母、祖父母生日,并不代表孩子不孝顺。然而,这个简单问题所遭遇的普遍困境,却有理由引起家长们的深思与反省。究竟是什么,让感受力最强的孩子们,忘却了把目光投向最亲近的人?当家长们奔跑在为孩子铺就成功大道的路上,请不要忘记出发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