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上海人的“斤斤计较”,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较 真”的精神。
周末的早晨,我和爸爸妈妈去家附近的小店吃早餐。点缀着芝麻和葱花的生煎包,被店主特意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我的馋虫一下子被勾了出来,正欲落座,又兴奋地发现店里还有我和爸爸都爱吃的灌汤小笼包!吃生煎包还是灌汤小笼包?当然都要。生煎包和小笼包都上桌后,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个,送进嘴里。
爸爸教书多年,在一旁半开玩笑:“看,同样是包子,却有不同的做法和吃法,这就是上海人的哲学。”
吃饱离开时我品味着父亲的话,琢磨许久,不禁深深感慨。生煎包香、酥、脆;小笼包皮子薄、汤汁鲜。是对生活怀抱着怎样的理念,让上海人想到包子不但可以蒸还可以生煎呢?又是怎样的对生活的用心让他们研究出往包子里“灌汤”?这面粉制成的皮,又是怎么做到不“喝掉”这汤的呢?
说起上海人,脑海里会出现很多画面,有人说上海人爱斤斤计较。如此看来,上海人的“斤斤计较”,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较真”的精神。突然发现上海人特别爱“较真”,也特别擅长“较真”。
我清晰地记得,垃圾分类投放的当天,我们一家人丢垃圾时都小心翼翼的,生怕弄错。到了丢垃圾处,呵,那里真是格外热闹啊,简直像菜市场。提着大袋小包的人们排起了长龙,丢完垃圾的人也围在旁边看热闹。四个大小相同、颜色不一的垃圾桶整齐摆成个“一”字,旁边站着身穿工作服的工作人员,还有几名戴着红袖标的志愿者。
每个人手中大包小包的垃圾都要开袋接受检查,那场面甚至让人有种身在机场的错觉。那些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敏锐的目光可不比安检仪差,哪怕是一片纸屑丢错了地方,都会被工作人员手里的长钳子毫不留情地夹出来丢到它该去的地方。只见有个叔叔,在倒湿垃圾时,顺便朝垃圾桶里吐了一个小东西。工作人员的视线像雷达一样,马上锁住这个小小的不明物体的位置,然后迅速伸出长钳子,麻利地把它夹出来。工作人员举着这块不明物体对大家说:“口香糖里含有橡胶成分,很难再生循环利用,所以属于干垃圾。”说着把它丢到干垃圾桶里。那个叔叔尴尬地顿了顿,不好意思地说:“我以为能吃的都是湿垃圾呢。”大家都笑了,纷纷称赞工作人员火眼金睛。
还有一位头发花白的阿婆,提着五六个袋子,步履蹒跚地走过来。阿婆说家里来了客人,一下子多了好多垃圾,都不晓得怎么分了。志愿者赶忙接过袋子提到一边,丝毫不在意垃圾发出的刺鼻馊味,一边仔细翻拣,一边展示给大家说:“虽然都是厨余垃圾,但像扇贝壳这种不好分解的要扔到干垃圾里,龙虾壳容易分解就分到湿垃圾里。同样的道理,碎骨头是湿垃圾,大骨棒是干垃圾。”围观的人们不住地点头。
众所周知,上海是全国第一座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的特大型城市。垃圾分类当然很好,可是推行起来并不容易。对上海来说,更是困难重重。上海是一座超级大城市,常住人口2400多万,其中近1000万属于流动人口,数量高居全国第一。这种情况下,上海能成功吗?全国人民都在拭目以待。黄浦江畔的儿女,本着对家园的热爱,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把上海人的“较真”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一块毫不起眼的口香糖、一小片扇贝壳的分类都要一丝不苟地“计较”。因为工作人员极度“较真”,居民们又高度配合“较真”,所以,正确进行垃圾分类很快就成为每个上海人的习惯。短短一个星期,小区的丢垃圾处就恢复了常态,环境变得更加整洁了。我想,上海人的“较真”,其实是上海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认真负责的体现。“较真”才能尽量减少各种问题和隐患,“较真”才能越来越趋于完美。千千万万的上海人就是用自己的这种“较真”精神,将上海打造成一座既精致美丽又端庄大气、既稳重踏实又充满勃勃生机的国际化大都市。
肉馅加肉皮冻,变灌汤小笼包;只有肉馅没有肉皮冻,变生煎包。我爱灌汤小笼包,也爱生煎包。但我更爱我的家乡上海,敬佩我们上海人的“较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