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完美的失败》,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愤与无奈。无奈依然有人受文学历史的戕害,将历史与文学当成了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虽然我是位理科生,历史(课)对我来说就是车窗外的风景,但是三国这段历史是我的最爱,它早已在我的脑中根深蒂固了。而我不喜欢看《三国演义》,不管是书籍还是电视剧,因为它仅仅是罗贯中的扯谈,扯得让人对三国第一历史淡了。有很多人不排除熟知三国史的人,都曾受演义的影响,毕竟像《三国演义》这类文学名着越老越有号召力。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取代了一部分人心目中的历史形象。我对这些人只能嗒然无奈,可是那些对三国史一知半解的却大放阙词的人只能说是气愤了。
文章说诸葛亮嫉妒马谡之才,用阴谋将其的光芒湮没,导演了一场完美的失败。如果真是这样,诸葛亮不但上不了神坛,而且会和曹操一样,成为民间形象中的鬼。街亭何其重要,诸葛亮再蠢也不会蠢到明知马谡守不住街亭,可为了除掉这尊金佛,赌上蜀汉前途,将他派出去送死。如果诸葛亮嫉妒马谡之才,那么他势必会嫉妒刘禅惦记蜀汉江山。既然诸葛亮小心眼,那么他和演义中的周瑜有什么两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如果真这样他架空刘禅,出师北伐,关中响震,有望灭魏,那么他又怎么会因为一个马谡毁了将来属于他的皇位呢?
《完美的失败》也就成了一篇失败的文章,而失败中的失败亦使文章败的更加完美。
文章中有这么一句:用兵如神的诸葛亮是否老了?是否已成风中之烛?凡略通三国的人都知道孔明偏重于对政事的处理,军事方面平庸得很。三国中真正能够称得上用兵如神的谋士我想应该是郭嘉(奉孝)了。亮一人或许不能说明什么,但与马谡一结合,失败如海绵一般吸满了污水。文章还有一句:马谡正年少轻狂!当然,马谡也对亮说过: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的话,看上去没啥问题呀?是吗?古人云:长兄如父,长嫂如母。马谡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是知己,他在夷陵猇亭之战中阵亡,诸葛亮自然会对马谡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照顾有佳。而谡与亮的年龄大约差7岁,如果说马谡正年少轻狂,那么诸葛亮就不至于老成风中之烛吧?反之,其逆否命题也得打个问号,两个命题绝不会同时成立。这就是不谙历史的人胡吹海哨侃大山,侃出了一座大山。
或许是作者有意将历史人物另类解读吧,但编辑为何将其文措置于评古论今之中,殊不知这种另类解读不会让人耳目一新,只会令人耳目一辛罢了。
可怜的历史成了文学的奴隶,而更多的人扮演了历史这个角色,他们不知历史自然也不知他们自己是历史。